特普生物
行业聚焦
病毒病——从何而来,往何而去
2025-04-17

1892年,世界上第一株植物病毒——烟草花叶病毒被发现,掀开了人类认识植物病毒病的序幕。百年来,从种子土壤的隐蔽残留,到蚜虫蓟马的刺吸传毒,其复杂传播链不断改写着田间生态。因此,了解病毒病的来源与传播途径也是病毒病防控的关键所在。


病毒病易发诱因

1、高温干旱环境

持续高温与干旱胁迫导致作物气孔关闭紊乱,光合作用受阻,能量合成不足;诱导活性氧积累,破坏细胞膜结构;抑制RNAi(RNA干扰机制)相关酶活性,降低RNAi防御效果。这些因素共同削弱了作物的抵抗力,使病毒更易入侵。此外,高温还利于蚜虫、蓟马等传播媒介的繁殖,进一步加剧病毒病的猖獗。

2、品种抗性差异

品种抗性差异显著影响病毒病发生。敏感品种因防御机制较弱,易被病毒侵染并快速发病;抗病品种凭借较强抗性,其发病概率及危害程度均显著降低。

3、土壤

土壤结构被破坏(板结、盐渍化),作物根系生长受阻、长势衰弱,抗逆性降低,更易被病毒侵染;土壤微生态失衡,导致有益微生物比例下降,对病毒传播媒介的抑制能力减弱,发病率随之上升。

dsg.png图片1.png

土壤板结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土壤盐渍化

4种植管理缺陷

高密度种植增加了作物间摩擦,提高了机械传播病毒的风险,同时也促进了虫媒的扩散效率,形成“病毒传播温床”。此外,未及时拔除染病作物也会成为田间持续扩散的病毒源头。


病毒病的“藏身之所”

好好的庄稼说病就病,病毒究竟从哪儿冒出来的?今儿就跟着小编一起,端了这些 “潜伏高手” 的老巢。

1、种子

病毒侵入种子后可存活数年,随着种子萌发进入幼苗,使新生作物成为田间首个传染源。部分病毒,如烟草花叶病毒 (TMV)还可通过种皮上残留的病株汁液传播,导致下一代作物 “先天带毒”。

2、土壤

土壤是病毒的天然庇护所。病毒通过病残体、灌溉水或带毒昆虫进入土壤,当环境适宜时,就会 “苏醒” 并感染新作物。此外,土壤中的线虫和真菌也可能通过根系伤口侵入作物。

3、杂草

杂草不仅是作物养分争夺者,更是病毒的天然寄主。病毒可以在杂草中存活并繁殖,待条件适宜时侵染作物。


常见的传播途径

水平传播

病毒在不同作物个体间的扩散,是作物病毒病蔓延的主要途径。例如,蚜虫、粉虱、蓟马等刺吸式昆虫在取食时将病毒从病株传播到健康作物。此外,病毒可通过农事操作(如修剪、移栽等)、工具、衣物或作物间摩擦造成的伤口侵入健康作物。部分病毒可能会污染花粉,通过授粉传播。

微信图片_20250414152816.jpg

蚜虫肆虐


垂直传播

病毒通过繁殖材料直接从亲代传给子代。主要形式有:带毒种子传播和无性繁殖材料传播。无性繁殖包括嫁接、块茎、插条等方式,病毒可通过带毒块茎、块根等传播至下一代作物。

 

讲了这么多,病毒病的症状都有哪些呢?都长啥样,我们该如何分辨?咱们下期就来讲讲如何识别病毒病。


特普生物

中国品质农业生物解决方案提供者

  END

特普生物致力于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解决方案,从源头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,始终秉持“植物健康我健康”的使命,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欢迎致电全国技术服务热线400-836-1866垂询!


更多资讯请关注服务号“特普生物农业”


特普二维码.png